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厌学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极具挑战的问题。许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上学,整日待在家中,拒绝与父母交流;
家长越焦急,沟通越困难,彼此的情绪不断升级,家庭关系也愈发紧张。
沟通不当,是厌学孩子进一步封闭、对立的“导火索”。真正有效的沟通,既不是“强迫孩子就范”,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尊重、理解和引导中逐步打开孩子的心门。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大量青少年厌学心理干预案例中发现:
家长越急,孩子越退缩;沟通方式越僵硬,关系就越疏离。
只有建立真正的“心理连接”,沟通才会成为桥梁,而不是墙。
许多家长困惑:“我好言相劝,他也不理我;我严厉批评,他更是把自己关起来。”
要想沟通有效,首先要理解孩子“沉默与抗拒”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厌学往往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长期心理压力累积的结果。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把父母的关心也视为“压力源”。
孩子厌学时,本就处在自我否定和敏感状态中,一旦家长上来就是说教或比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你根本不懂我”的防备心理。
家长希望孩子重返校园、努力学习;
孩子可能只想逃离痛苦环境、避免压力。
当双方出发点不一致时,沟通自然难以达成共识。
沟通并不只是“说话”,更是一种情绪与态度的传递。
如果家长抱着“我要说服他”“我要逼他回学校”的目的去沟通,孩子往往第一时间就会关闭防线。
在沟通前,家长要先做到三点:
1.稳定自己的情绪:焦虑、愤怒、失望都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
2.放下“立刻改变”的期待:沟通的目标不是马上让孩子去上学,而是恢复信任和对话。
3.把孩子当成“伙伴”而不是“对手”:你们是在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相互较劲。
很多家长在沟通时喜欢“先讲一大堆道理”,却忽略了孩子其实并不在乎“道理”,他们在乎的是“有没有人懂自己”。
建议:
不急于反驳,先认真听孩子说完;
不用急着劝他上学,而是先回应情绪,比如:“我能感觉到你真的很累”;
当孩子哪怕说出只言片语,也要给予肯定的回应。
📌 记住:真正的倾听,是不带评判的陪伴。
❌ 错误沟通方式:
“你必须去上学,不然以后怎么办?”
“同龄人都在读书,就你在家!”
✅ 更有效的方式:
“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想上学,能和我说说你的感受吗?”
“如果学校里有让你难受的事,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这种语言传递的是“我理解你”而非“我在命令你”,更容易让孩子卸下防备。
厌学的表现各有不同,但背后往往有共性原因,例如:
学业压力过大;
同伴关系不融洽;
缺乏成就感或方向感;
家庭氛围紧张;
对未来感到迷茫。
家长的沟通任务不是停留在“劝他上学”,而是通过对话找到问题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
有的家长在孩子厌学后,急于“立规矩”“强制复学”,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叛逆,甚至出现离家出走、暴力反抗等极端行为。
科学的方式是:
给孩子留出情绪缓冲期;
在信任基础上逐步重建学习节奏;
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逼迫的。
当沟通逐渐恢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复学或调整计划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先不谈马上复学,先从一天的作息调整开始”;
“你觉得哪种方式能让你更有动力?”
“我们一起想一个不太难实现的小目标。”
这种“合作式目标设定”能让孩子更有参与感,也更容易产生行动动力。
沟通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状态,还需要家长在行动上持续给予力量。
1.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中恢复心理安全感;
2.降低指责,增加陪伴,让孩子在情绪上逐渐松绑;
3.鼓励探索兴趣和优势,重建自信与成就感;
4.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教育干预机构等。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青少年厌学干预中,会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与家庭教育辅导,帮助家长与孩子重新建立信任与沟通桥梁,让“拒绝上学”的僵局逐步被打破。
与厌学孩子沟通,并不是“用一两句话说服他”,而是一场长期、温和、尊重、理解的拉锯战。
真正有效的沟通,
不是在情绪中硬碰硬,
而是在理解中慢慢靠近。
家长越能放下焦虑,孩子越有可能打开心门;
家长越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关系越不容易僵化。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有效沟通并不意味着立刻改变孩子,而是让他感受到——你始终站在他身边。”
当孩子不再把你当成“敌人”,而是“依靠”,一切才有转机。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