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了!”这是许多家长在青春期或中学阶段孩子口中常听到的一句话。面对这样的宣言,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决定了后续沟通的效果,也影响孩子心理和行为的走向。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指出,孩子说出“不想上学”,背后往往隐藏着压力、情绪困扰或学习问题,而非单纯的叛逆行为。科学、理性的第一反应,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避免矛盾升级。
考试、作业和升学压力可能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他们可能感到焦虑、疲惫,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同学矛盾、被孤立或受欺凌等社交问题,会让孩子害怕上学,产生抵触情绪。
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明显,家庭矛盾、父母期望或自我认同困惑,都可能让孩子产生“逃避现实”的念头。
有些孩子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或者对未来方向不明确,会产生“上学无意义”的感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面对孩子的宣言,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做出以下反应,但这些往往适得其反:
1.急于训斥或威胁
“你再这样就要挨打/罚!”这种直接施压可能让孩子关闭心门,加深逆反心理。
2.忽略孩子感受
“不就是不想上学吗,有什么大不了!”轻描淡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
3.过度迁就
“那你就不上学吧,随你。”短期看似缓解矛盾,长期可能让孩子形成逃避习惯,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建议,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家长的第一反应应遵循以下原则:
孩子表达抵触情绪时,先深呼吸、控制情绪,避免立即批评或责备。冷静的态度能为后续沟通创造安全氛围。
主动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我听到你说不想上学,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很累?”
共情而非质问,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更愿意表达内心困扰。
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表达原因,例如:
“最近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上学很辛苦吗?”
“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
目的是找出压力源,而非单纯批评不想上学的行为。
让孩子明白,家长会陪伴他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仅仅施加压力。例如:
“我理解你现在很累,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上学不再那么困难。”
1.分解学习压力
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可管理的小目标,让孩子体验阶段性成就感,缓解对整个学业的抵触。
2.关注心理健康
如孩子长期表达不想上学,或出现焦虑、抑郁迹象,应及时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3.提供多元兴趣与现实支持
鼓励孩子参加运动、社团或兴趣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让上学不仅是学习,也有快乐和成就体验。
4.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与班主任、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困扰,形成稳定支持体系。
一位初中男生因考试压力大,对上学产生强烈抵触。家长的做法如下:
1.冷静倾听:先了解孩子情绪,而不是训斥。
2.共情表达: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很累的时候不想上学很正常”。
3.分析原因:发现孩子焦虑主要来自某门功课的低分。
4.分步解决:与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并安排心理辅导和运动放松。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显减轻,学习动力逐步恢复,同时与家长沟通更加顺畅。
当孩子说出“我不想上学了”,家长的第一反应非常关键。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强调:
保持冷静、共情倾听、理解背后原因、提供支持与解决方案,远比简单批评或迁就更有效。
通过科学、理性的引导,孩子不仅能缓解对上学的抵触,还能学会面对压力、调节情绪,逐步建立自我管理和学习动力,实现健康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