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厌学”已成为中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中高频出现的现象。
很多家长反映:
“孩子每天起床都拖拖拉拉,不想去上学。”
“明明成绩不差,但就是提不起学习兴趣。”
“怎么劝都不听,还总说‘上学没意思’。”
与此同时,不少老师也遇到类似困境: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对学习漠不关心,甚至公开表达“厌烦学习”的情绪。
实际上,中学生厌学并不是单纯的“懒”或“不懂事”,而是多种心理与外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单靠家长或学校一方都难以彻底解决,家庭与学校的协同配合,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厌学情绪的关键。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厌学的根源。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中学阶段的学业强度普遍较高,尤其是在考试与排名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学生因长期压力得不到缓解,容易产生“疲惫感”和“逃避情绪”。
当学习被视为“被动完成任务”,孩子无法在其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时,就会越来越排斥学习。
有的家长将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老师则忙于教学进度。孩子在“压力—批评—失落”的循环中,很难获得心理支持,负面情绪不断积累。
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也缺乏规划。没有方向,自然难以找到坚持的动力。
厌学有时并非纯粹的学习问题,而是孩子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信号”——可能是与同学关系紧张、自信心不足、焦虑抑郁情绪未被关注等。
在厌学问题上,家长和学校往往都各有局限:
家长容易情绪化,喜欢说“你不上学将来怎么办”,却缺少科学方法;
学校忙于教学任务,难以对每个厌学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
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容易相互指责——家长怪学校不关心,学校怪家长不配合。
这种“割裂式”应对方式,往往让孩子夹在中间,厌学情绪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进一步恶化。
👉 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重拾学习兴趣。
当孩子表达厌学时,家长不要立刻反驳或责骂,而应先倾听,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学”。
很多时候,孩子的“厌学”是因为挫败感、焦虑或被误解。接纳情绪,才能进入有效沟通。
家长应避免动辄拿分数说事,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让他在家庭中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厌学往往意味着缺乏“动力”。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特长或兴趣点,帮助他发现学习与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连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
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重建学习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家庭越温和包容,孩子越容易恢复内在驱动力。
一个充满压力和批评的课堂环境,会让厌学情绪加剧;相反,一个有趣、开放、互动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重新融入学习节奏。
班主任、心理老师等要及时发现学生厌学的信号,通过谈心、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情绪。
对于厌学学生而言,“成功体验”尤其重要。适度降低学习难度、鼓励小目标的实现,让孩子感受到“我也能行”。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保持信息互通,共享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动态,避免单方面施压。
家长与老师应定期沟通,不只是汇报成绩,更要讨论孩子的情绪状态、兴趣变化和行为表现,形成共同的支持计划。
对于厌学学生,不宜一味强调“考高分”,而应从可实现的小目标入手,逐步恢复自信和兴趣。例如:先完成当天作业,再谈成绩提升。
如果家长宽容、老师严厉,或反之,孩子会感到困惑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家校应保持态度一致,既不纵容,也不打压。
例如让孩子在科学课上动手实验、用绘画记笔记、用故事法背历史知识,让学习更生动,兴趣自然被激发。
当厌学情绪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明显的情绪低落、失眠、拒学等情况时,家长与学校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心理疏导能帮助孩子重建情绪弹性,找到内在动力的源泉,避免问题恶化。
厌学并不是孩子“变坏”,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信号。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指责,学校只是不断加压,孩子只会越来越抗拒。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各位家长和老师: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和意义,让“我不想学”变成“我愿意学”。
家校协同,让孩子在理解、支持和鼓励中重新点燃学习热情,才是解决厌学的根本之道。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