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教育与心理咨询案例中,“厌学”与“逃课”是家长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高频问题之一。尤其是高中阶段,男孩更容易因为压力、情绪或价值迷茫而出现对学习失去兴趣、逃避课堂、甚至频繁逃课的现象。
许多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么选择严厉惩罚、要么陷入无力焦虑,但这种简单粗暴或单一情绪化的应对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逃课”的恶性循环,家长首先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引导与干预。
厌学与逃课表面看是“行为问题”,但实质上往往源自心理压力、动力缺失与自我价值迷失。
常见的原因包括:
1.学业压力过大,缺乏情绪疏导出口
高中课程紧张、竞争激烈,部分男孩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长期被压力包围,就可能选择“逃课”这种方式来暂时缓解焦虑。
2.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缺乏方向感
当孩子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和前景时,很容易产生“为什么还要读书”的消极心态,进而以逃课来表达抗拒。
3.自信心受挫,害怕面对失败
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敢面对老师与同学,也不愿意留在教室承受挫败感。
4.人际关系冲突,厌恶校园环境
如果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比如与老师关系不好、与同学发生矛盾,也会产生强烈的逃避心理。
5.沉迷网络或其他兴趣替代
部分男孩在游戏、网络或社交中找到“逃避的出口”,将课堂视为“束缚”,最终形成习惯性逃课。
当孩子逃课时,父母的情绪往往会先失控:“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还逃课!”
但这种指责、斥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更排斥沟通,进一步恶化关系。
✅ 正确的家长心态应当是:
1.控制情绪,避免把“逃课”视为“道德错误”;
2.把孩子的行为当作一种“信号”,而非“对抗”;
3.先倾听,再引导,避免冲突升级;
4.把“对立”转变为“同一阵营”,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帮他的人,而不是压迫者。
处理逃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抓住”孩子,而在于弄清楚他为什么要逃。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温和而深入的沟通:
1.学习动机层面:了解孩子是否感到学习没有意义;
2.压力情绪层面:是否因考试焦虑、成绩压力而想逃避;
3.校园关系层面:是否与老师或同学发生过冲突;
4.兴趣取向层面:是否在用逃课来追求网络或其他活动;
5.心理状态层面:是否有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抑郁倾向等。
切记:这个阶段的沟通不宜直接“审问式”,而要营造一个安全、不带评判的氛围,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只有找到真正的根源,干预才有方向。
面对频繁逃课的孩子,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收手机、罚站、打骂,很可能适得其反。
相反,更有效的方式是构建一个持续的支持与激励机制。
适当调整学习目标,先帮他重建“能学得动”的信心;
给孩子一定缓冲期,避免一上来就高压式逼迫。
通过职业规划、兴趣激发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而学”;
引导孩子设立可达成的小目标,积累成就感。
家长不应把责任推给学校,而应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合作;
制定返校计划、考勤监督机制,帮助孩子逐步恢复学习状态。
建立规律的生活与学习节奏,父母以行动参与其中;
减少“命令”,增加“协商”,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
如果孩子逃课频繁、厌学情绪强烈,还伴随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甚至轻微攻击性或抑郁倾向,那么问题可能已经不只是“学习态度”那么简单。
这时家长应当考虑:
1.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测评,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
2.与学校心理老师配合,进行系统的情绪疏导;
3.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厌学情绪恶化。
厌学与逃课的形成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同样,改变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家长的角色,既不是“监督者”,也不是“施压者”,而是一个温和坚定的引路人。
建议家长做到:
1.定期沟通而非临时爆发;
2.设立可实现的小目标,循序渐进激发动力;
3.重建亲子信任关系,让孩子愿意倾听和合作;
4.坚持原则与温度并行,避免因心软或暴躁造成反复。
高中男孩厌学与逃课的现象,其实是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
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陷入了情绪与方向的混乱中。
家长能做的,不是简单的责备与强制,而是读懂信号、找到根源、用科学方式重建动力与方向。
当孩子感受到理解、尊重和引导,而不是压力与否定时,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 如果您的孩子也正经历厌学、逃课、情绪低落等困境,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干预,往往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方向感与学习动力。
我们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也有针对厌学人群的系统干预方案,从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学习动力激活等多个维度,帮助孩子重新回到正轨。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