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方式。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一拿起手机,就能在短视频上“刷”几个小时,甚至熬夜到深夜。
有的学生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短视频,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有的孩子沉迷其中,性格变得浮躁,生活节奏被打乱。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专注力的重要时期。过度沉迷短视频,不仅会影响学业成绩,还可能在心理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连锁反应。那么,家长该如何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在娱乐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短视频节奏快、内容碎片化,几秒钟就能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中学生大脑的自控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对这种即时满足的“多巴胺刺激”更为敏感,一旦沉迷,很难自我控制。
很多孩子并非故意“荒废时间”,而是在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时,通过刷短视频寻求放松与逃避。缺乏其他兴趣渠道,让短视频成为他们的唯一出口。
同龄人之间经常会谈论热门视频、搞笑段子或网红话题,为了融入群体,孩子也会主动接触短视频,从而形成习惯性依赖。
频繁切换信息会削弱大脑的持续专注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写作或深度思考。
不少孩子为了“多刷一会儿”,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导致白天上课精神不振,形成恶性循环。
沉迷短视频容易让孩子产生“快感依赖”,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运动、阅读等活动失去耐心和兴趣。
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一些夸张、拜金或暴力元素可能对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中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短视频的第一反应,是没收手机、责骂甚至彻底禁止。但这种方式往往只会激化矛盾,甚至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相比“封堵”,“引导”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时间。比如:
每天娱乐时间不超过30分钟或1小时;
完成作业后才能使用;
使用时段固定,避免影响睡眠。
当规则是“共同制定”的,孩子的配合度会明显提升。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通过简单练习提升自控力,例如:
告诉孩子先完成某项任务(如写完作业)再看短视频;
逐步延长任务时间,让孩子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而不是即时娱乐。
短视频并不是唯一的娱乐方式。家长可以鼓励孩子:
发展兴趣爱好(如运动、绘画、阅读);
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
一起进行户外运动或亲子活动,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当孩子拥有多元兴趣时,短视频的吸引力自然会降低。
孩子学习时,手机尽量放在另一间房;
共同营造“安静时间”,让孩子养成专注习惯;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频繁玩手机的行为。
有些孩子沉迷短视频,其实是在逃避压力、情绪孤独或缺乏陪伴。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了解他为什么依赖短视频,从根源上帮助他找到平衡,而不仅仅是“控制行为”。
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沉迷短视频的危害,提升自我控制意识。
家长与老师应保持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网络使用习惯,避免出现“家长管,学校纵”或“学校管,家长纵”的反效果。
通过组织社团、运动会、兴趣小组等方式,让孩子在现实社交中获得归属感,减少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短视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渠道。
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是被短视频控制,还是有能力控制短视频?
家长和学校的任务,不是彻底剥夺孩子的娱乐,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平衡时间、管理情绪、培养专注力和自律性。
当孩子拥有健康的使用习惯时,短视频就不会成为绊脚石,而只是成长路上的一部分。
上一篇:为什么初中生对手机产生强烈依赖?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