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众多中学生及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困境:
“孩子一提到学习就烦,成绩越来越差,还整天沉迷手机。”
“越催越反感,越说越叛逆,完全不想读书。”
青春期,是孩子从依赖走向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学业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诱惑的增加,许多孩子会逐渐出现厌学心理。这种厌学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深层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
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引导,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自我价值感受损,甚至出现逃避、叛逆、沉迷网络等一系列连锁问题。
那么,当孩子厌学心理严重时,父母该如何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动力,而不是靠“逼”与“骂”让问题恶化?
要想真正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家长首先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不想学”?
进入中学后,课程难度明显上升,作业和考试频繁。很多孩子跟不上节奏,成绩下滑,自信心随之受挫。
👉 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力不从心”。
如果孩子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就容易沦为一种被迫执行的任务。当内在目标缺失,动力自然匮乏。
“你怎么不努力!”“别人都能考好,你为什么不行?”
这些话语在父母看来是“激励”,但在孩子耳中却成了“压迫”。反复批评只会加重厌学情绪。
短视频、游戏、社交娱乐带来的即时快感,远比“成绩提升”的长期满足来得直接。很多孩子因缺乏自控力而逐渐远离学习。
很多家长在孩子厌学时,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反应:
1.一味逼迫:不断催促写作业、报补习班;
2.贴标签:说孩子“懒”“不上进”“没救了”;
3.与别人比较:让孩子更焦虑、自卑;
4.情绪化沟通:吵架、冷战、责骂不断。
这些行为不但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进一步强化“厌学=对抗父母”的心理。要想真正改变,家长必须先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 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与“支持者”。
一个厌学的孩子,往往内心已经被压力和负面情绪淹没。
此时家长的第一步,不是制定学习计划,而是重建情绪联结。
孩子不愿意学习时,更需要被倾听而不是被训斥。父母可以温和地问:
“我发现你最近不太想学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觉得现在的学习对你来说,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真诚的倾听,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更愿意表达真实想法。
与其说“你必须好好学”,不如说: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让你轻松一点。”
当孩子感觉父母不是敌人,而是“盟友”,抵触情绪会降低许多。
真正的学习动力,不可能完全依赖外力。父母能做的,是点燃孩子的内在火种。
厌学往往源于目标缺失。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与现实关联的目标,比如:
“你理想中的高中/大学是什么样?”
“你希望未来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目标越清晰,学习的方向感越强,自主性就越高。
许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任务太难”。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把大目标拆分成小步骤:
✅ 先从一门学科、一小段时间入手;
✅ 每天完成一个“可见的小成就”,逐步恢复信心。
与其每天催促,不如设定合理激励,比如:
完成任务后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适当的鼓励与认可;
让孩子看到努力与收获的正向关联。
厌学的孩子往往觉得“再努力也没用”。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重新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比如:
先攻克一门相对容易提升的科目;
记录进步过程;
多肯定努力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
真正的学习动力,不可能全靠家长推着走。孩子也需要拥有选择权与自主权。
与其站在孩子对立面,天天催、天天骂,不如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有参与感。
👉 “这是我们一起商量的”,孩子的执行力会比“被安排”更强。
孩子的厌学情绪不会一夜之间消失。家长要容忍波动,适度包容,让孩子在实践中重新找到学习节奏。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长期厌学、逃课、情绪失控等情况,家庭单方面的引导可能很难起效。这时可以考虑:
1.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
2.参加心理疏导或行为矫正课程;
3.帮助孩子系统性地调整情绪与认知。
👉 这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一种对心理压力的正常反应。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厌学问题进一步恶化。
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厌学情绪中形成对立,失去了沟通的可能。
当父母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用支持与引导代替压力与指责,孩子的学习热情也有可能重新被唤醒。
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恐惧,而是来自希望。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他就会主动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