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
孩子对某一门学科“心生畏惧”——有人害怕数学,有人排斥英语,也有人一提物理就头疼。
这种“畏难情绪”一旦积累,就容易引发逃避、厌学、成绩滑坡等连锁反应。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一学科产生畏难心理?
又该如何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认为:克服畏难,不在于“逼孩子学”,而在于“让孩子重新相信自己能学会”。
1.基础薄弱导致自信受挫
很多孩子最初并不是不喜欢这门课,而是因为没跟上节奏、基础欠缺,考试失利后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学方式与孩子学习风格不匹配
有的孩子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但所学内容偏抽象;有的孩子需要更多实践机会,却长期被要求死记硬背。方式不合,兴趣自然难生。
3.外部评价压力过大
来自家长、老师或同伴的比较,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当“害怕被批评”取代“渴望进步”时,学习就变成一种心理负担。
4.长期负面情绪积累
当孩子多次经历失败、受挫后,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从而彻底放弃尝试。
当孩子说出“我学不会”“我不想学”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责备或劝说:“你就是不努力”“别人都能你为什么不行”。
但这类言语只会强化孩子的挫败感。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老师指出:
真正的起点,是家长能够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纠正。
因为“被理解”是孩子重拾信心的第一步。
家长可以换一种语气说:
“我知道这门课你觉得很难,能不能一起看看问题在哪?”
让孩子感受到“不是被指责,而是被支持”,心理防御自然会降低。
1.从“小目标”入手,积累成就感
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数学提高20分”,可以从“掌握一道类型题”“每天坚持15分钟”做起。
每一次的小成功,都会在潜意识里强化“我能做到”的信念。
2.调整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的路径
比如数学重在逻辑训练,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去理解;
英语学习可借助歌曲、影视等轻松方式激发兴趣。
方法改变,兴趣自然提升。
3.正向反馈比负向批评更有效
当孩子表现出努力或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表扬——
“你今天主动复习了,这很棒。”
这种正反馈能激发持续动力,而不是临时冲动。
有时,畏难并不只是学习问题,而是情绪问题的外在表现。
孩子可能因为焦虑、完美主义、自我要求过高或缺乏安全感而逃避学习。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心理辅导中,通过个体谈话、情绪疗愈、团体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学习焦虑,并学会调整心态。
心理老师常用的三个引导步骤:
1.觉察情绪:让孩子能说出“我害怕失败”“我担心被比较”;
2.接纳情绪:告诉孩子“害怕不是错,重要的是你愿意面对”;
3.行动练习:通过逐步目标设定,让孩子在实践中恢复掌控感。
当心理压力被疏解后,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自然恢复。
1.以陪伴代替监督
一起学习、共同复盘,而非盯着孩子做题。
陪伴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避免“贴标签”语言
“你就是数学不行”“你天生不爱背书”这类话,会加深孩子的负面自我暗示。
应改为:“你这部分还可以再练练,我们一起想办法。”
3.共同制定“学习仪式”
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学习、结束后奖励一个小活动。规律会让学习变成习惯,而不是负担。
学校方面的理解与配合,同样重要。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倡“心理辅导 + 教育引导”双管齐下的模式,通过:
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学科焦虑程度;
分层教学与兴趣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体验;
定期家校沟通会议,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共同制定调整策略。
这种协同机制,能够有效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
对孩子而言,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信心的成长过程。
当一个孩子学会面对困难,不再害怕失败时,他的学习动力便会自然回归。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始终坚信:
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只要方法对、情绪稳、有人懂他。
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不是“让他学”,而是“帮他相信自己可以学好”。
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意义与力量,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