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上学了!”当孩子突然说出这句话,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甚至恐慌。但事实上,这句话往往是孩子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它背后隐藏的可能不是单纯的“厌学”,而是情绪、压力、关系、认同等多重心理困境的堆叠。
面对这样的话语,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是压制,而应是理解与引导。
当学习任务超出孩子能力范围,而又没有获得及时的正向反馈时,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从而逃避。
与老师相处紧张、与同学关系疏离、在学校遭遇排挤、嘲笑或校园欺凌,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情绪。
家庭冲突频发、父母忽视陪伴,或家庭氛围压抑,孩子可能将情绪转移到学习上,最终以“不上学”作为反抗方式。
抑郁、焦虑、自我价值感低下等心理问题,是青春期孩子容易忽视却常见的“隐性障碍”。
比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以后怎么混社会?”这些言语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与逆反。
强迫孩子“必须去上学”,或以惩罚手段逼迫,只会引发更严重的对抗和情绪崩溃。
孩子表达“不想上学”的时候,很少是因为“懒”,而更多源自他们尚未学会应对困境的能力。
第一时间要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不想上学情绪,而不是马上否定或评判。
可以说:“你是不是最近觉得特别累,或者遇到什么事让你很不想去学校?”
这种温和的提问方式,比简单说“你必须上学”更容易打开孩子心门。
与其纠结“为什么不想学”,不如深入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例如:
是哪一门课听不懂?
是不是和朋友吵架了?
有没有什么事你觉得老师不理解你?
用倾听代替盘问,孩子才会慢慢吐露真实原因。
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的情绪,例如:
“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成绩不理想会让你很沮丧。”
“如果我在你这个年纪也遇到这样的同学,我也会觉得难受。”
通过共情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被看见、被接纳。
不要指望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一切”。与孩子一起讨论:
是不是可以先休息一两天缓一缓?
要不要换种学习方式或寻求辅导?
是否需要转班、心理咨询或家校协作?
从实际出发,为孩子提供“可以尝试的选项”,比直接要求“回去上学”更有可行性。
真正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重新找到上学的意义与动力,而不是仅仅把他“推回课堂”。这需要家长在以下方面持续努力:
情绪支持:让孩子知道,不管学业如何,家人始终是支持他的。
成就感建立:帮助孩子发现兴趣点,在学习之外找到认可与价值。
自我效能提升:鼓励他解决小问题,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
面对孩子拒学的信号,家长的冷静、共情与陪伴,才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深知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致力于为青春期孩子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与行为支持。如果您的孩子正经历情绪困扰、厌学或行为偏差,欢迎联系我们,我们愿意与每一个家庭共渡成长的关键阶段。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