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课总是走神,作业拖延,成绩一落千丈。”
“有时候我提醒他,他只是耸耸肩或者敷衍回应。”
“我担心孩子越来越厌学,但又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学业和社会认知快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可能因为学习压力、兴趣缺乏或同伴影响而产生厌学情绪。上课走神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加深心理疏离感。因此,家长与老师的密切配合,是帮助孩子恢复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
在干预前,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孩子走神的心理和行为根源:
课程难度增加,孩子可能感到无力完成任务,产生焦虑或逃避心理,从而上课走神以缓解压力。
如果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孩子兴趣,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缺乏参与感和学习动力,是厌学的重要表现。
家庭冲突、人际矛盾或自我认同困扰,也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走神、沉默或情绪低落。
初中生自控力尚未成熟,容易被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例如小动作、幻想或对手机的思考。
理解原因有助于家长和老师在干预时做到有针对性,而非一味批评。
1.单纯施压
以成绩或惩罚逼迫孩子集中注意力,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加剧厌学情绪。
2.忽视心理需求
只关注作业和成绩,而不关注孩子兴趣、情绪和心理状态,效果有限。
3.缺乏与学校沟通
家长独自施压或责备,而未与老师建立配合机制,容易产生认知不一致,加重孩子困惑。
家长定期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行为变化;
老师及时反馈走神情况、作业完成度和课堂参与情况;
双方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为干预提供依据。
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哪些科目或内容容易走神;
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方向,与老师协调在课堂或课外活动中给予适度引导;
让学习与兴趣结合,提升课堂参与度。
家长和老师共同制定合理的作业量和学习计划,避免过度负荷;
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在完成中获得成就感;
定期检查完成情况,但避免过度干预,培养自主性。
家长鼓励孩子表达困惑和压力,避免情绪积压;
老师在课堂中给予关注和正向反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必要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辅导,解决深层次心理问题。
当孩子完成任务、积极参与课堂时,家长给予肯定或奖励;
老师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或鼓励,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正向激励比单纯批评更能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问题。
1.统一标准与底线
家长和老师应就行为规范达成共识,如作业完成、课堂纪律和注意力要求;
规则执行中保持一致,避免孩子钻空子。
2.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走神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过度批评会加重厌学;
双方共同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3.灵活应对与长期跟进
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恢复需要时间,避免急于求成;
家校定期总结干预效果,调整方法,确保持续改进。
初中孩子上课走神和厌学情绪,是心理、兴趣和学习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长与老师只有通过理解原因、建立沟通、兴趣引导、心理支持和正向激励的配合,才能帮助孩子逐步恢复注意力、提高学习动力,建立健康的学习习惯。
上课走神不是孩子的“坏习惯”,而是成长中的信号。家校联动、科学干预和耐心陪伴,是帮助孩子克服厌学、爱上学习的关键。
上一篇:高中男孩厌学在家沉迷短视频平台,家长该怎么激发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