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甚至明确提出要辍学。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往往焦虑、愤怒,却又无从下手。
其实,孩子厌学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情绪、压力、关系问题累积的结果。此时,父母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或强硬阻止,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和抗拒。一场真正有效的深度对话,往往是走进孩子内心、帮助他们化解困境的关键一步。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青少年心理疏导与行为习惯矫正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真正能改变孩子的,不是家长的“道理”,而是一次次耐心而真诚的交流。那么,如何与厌学并打算辍学的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呢?
在展开对话前,家长必须先理解孩子的内心动因。常见的原因有:
1.学习压力过大
考试压力、成绩落差,让孩子觉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2.人际关系困扰
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或与老师产生矛盾,容易让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排斥。
3.缺乏学习兴趣与目标
如果孩子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容易陷入“为什么要上学”的困惑,从而选择逃避。
4.家庭沟通不畅
父母过高的期待、频繁的批评,或缺乏情感交流,都可能让孩子把学校视为负担而非成长机会。
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是开启深度对话的前提。
1.急于说教
很多家长一听孩子要辍学,就立刻开始讲道理:“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办?”这种话只会让孩子更抗拒。
2.情绪化反应
愤怒、威胁甚至打骂,都会让孩子把话题终止,产生更强的对立心理。
3.忽视倾听
家长往往急于表达,却很少给孩子机会把内心的委屈、困惑说出来。
4.把对话变成审问
不断追问“为什么”“你是不是偷懒”,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理解,而非被关心。
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或争吵后立刻谈话。选择一个轻松的环境,比如散步时、吃饭后,避免给孩子压力,让交流更自然。
先不要急着否定或反驳,而是鼓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可以用引导式语言:“你是不是觉得学习太累了?”“你能跟我说说,最近最困扰你的事情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当孩子表达愤怒、沮丧时,家长不要马上批评,而是先接纳:“我能理解你现在很不想上学,这样的感受很难受吧。”情绪被认可后,孩子才会愿意继续沟通。
把对话当作合作,而不是单向灌输。比如:“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有没有更轻松的学习方式。”这样能让孩子产生参与感,减少对抗。
深度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立刻转变,而是帮助她看到出路。家长可以强调:“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都会陪你一起解决。”这种安全感是孩子走出厌学情绪的动力来源。
1.开场语:
“我最近注意到你对学习有些厌烦,我很想听听你的感受。”
2.倾听时:
“你说的我都在认真听,我不会打断你。”
3.接纳情绪:
“我理解你会觉得很累、很压抑,这种感觉很正常。”
4.引导思考:
“你觉得如果不上学,未来可能会怎样?我们能不能一起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式解决问题?”
5.给予支持:
“无论你怎么选择,我们都会陪你,只希望你能把想法告诉我们。”
这些话术不是“固定模式”,而是一种态度:尊重、理解、支持。
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已经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焦虑、抑郁、沉迷手机或行为问题。此时,单靠家长的一次对话可能难以解决问题。
这时,家长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青少年心理疏导和习惯重建方面有成熟经验。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团体训练、兴趣引导和行为管理,帮助孩子逐步走出厌学阴影,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同时,还会为家长提供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校合力。
面对厌学并打算辍学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急于“拉回课堂”,而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用一次次真诚的深度对话,去理解、陪伴和引导。
记住:真正有效的对话,不在于你说了多少大道理,而在于孩子是否感受到理解与支持。
正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一直倡导的那样:教育不是压制,而是唤醒;不是对抗,而是陪伴。只要方法得当,厌学的孩子同样可以重新找到方向,走上积极成长的道路。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