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让人心慌、焦虑甚至愤怒。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厌学或逃避情绪,父母常常陷入两难:是强硬管教,还是顺其自然?然而,孩子的不想上学往往背后隐藏着心理、情绪或生活压力。正确的应对和引导,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拾学习动力。
1.学业压力过大
高中和初中阶段课程负荷重,考试压力大,孩子可能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2.自我认同与兴趣缺失
孩子如果长期缺乏学习成就感,或未找到真正兴趣,容易产生“学习无意义”的感觉。
3.同伴和社交压力
在校园中人际关系紧张、被孤立或受到比较,可能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4.心理困扰或情绪问题
焦虑、抑郁、压力过大或家庭矛盾,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逃避行为,将“不想上学”作为心理压力的出口。
1.立即批评或威胁
“你这样下去没出息”或“再不去上学就罚你”,只会激发逆反心理,让孩子更抗拒。
2.忽视心理状态,仅关注成绩
一味强调分数和升学,忽略孩子情绪和心理需求,会加重厌学情绪。
3.强制行为而缺乏沟通
只靠命令和安排,而不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困惑,容易让沟通陷入死角。
给孩子安全、无压力的表达空间,让他们说出“我不想上学”的真实原因。
使用共情表达,例如:“我能理解你最近很累,学习压力让你觉得不想去学校。”
认同孩子的情绪,但引导理性面对行为后果。例如:“你不想上学,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解决问题,不让成绩和未来受到影响。”
了解孩子兴趣,尝试将兴趣与学习结合,例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运动项目,让学习变得有趣。
兴趣激发可以缓解厌学情绪,同时重建学习动力。
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每完成阶段性目标给予肯定,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当孩子出现长期消极情绪、焦虑或逃避行为时,应及时寻求心理辅导或专业帮助。
学校心理老师、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建立积极的情绪调控能力。
家长与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情绪动态。
家校协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习引导。
某位初中女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我不想上学”的情绪。父母先耐心倾听她的压力与困惑,然后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她喜欢的绘画兴趣安排课余时间。经过几周的引导,女孩逐渐重新投入学习,同时心理压力减轻,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这个案例表明:倾听+理解+兴趣激发+可行计划+心理支持,是引导孩子走出厌学情绪的有效路径。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往往是心理压力、兴趣缺失或情绪困扰的外在表现,而非单纯的懒惰或叛逆。父母若能先理解,再沟通,以兴趣和心理支持为引导,结合合理计划和家校协作,便能将危机转化为亲子成长契机,让孩子在安全、理解的环境中逐步重拾学习动力与自我信心。
下一篇:没有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