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阶段,不少孩子会出现“厌学情绪”:不愿写作业、不愿进课堂,甚至以生病或其他借口逃避上学。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焦虑地问:是不是该采取严格管理?逼孩子去上学,才能防止学业掉队?然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管与不管”,而是需要在严格与理解之间找到平衡。
在做出“是否严格管理”的决定之前,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抗拒上学”的背后逻辑。
1.学业压力过大
初中课程明显加重,作业量、考试压力让一些孩子感到力不从心,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2.同伴关系紧张
在青春期阶段,友谊对孩子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孤立、遭遇冲突或霸凌,就可能以“不去上学”来避免痛苦。
3.缺乏学习动力
一些孩子学习目标模糊,看不到学习的意义,自然会觉得“上学没有价值”。
4.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过度施压或缺乏陪伴,都可能让孩子把学校与学习与“痛苦”联系在一起。
短期效果明显: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长期缺课,防止成绩迅速下滑。
树立规则感:让孩子意识到上学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事情。
可能加剧逆反:青春期孩子渴望自主,过度强制容易让他们更加叛逆,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反抗。
忽视心理根源:如果只用“管”来解决问题,而不去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问题可能被压制,却没有真正解决。
影响亲子关系:长期的高压容易让孩子与父母疏远,甚至产生敌意。
不要急于批评或强制,先通过对话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父母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保证孩子的作息和学习,但规则应当合理,并且与孩子一起协商。让孩子感受到参与感,而不是单方面的“压制”。
若孩子因压力、焦虑或自卑而抗拒上学,家长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必要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的帮助。
与其一味强调“你必须读书”,不如帮助孩子看到学习与未来的联系,或通过兴趣培养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成就感。
家长应主动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引导孩子回归课堂。
面对初中生“不想上学”,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严格管理”,希望用强制来解决问题。不可否认,规则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根源,只会让矛盾更加尖锐。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 在规则中融入理解,在严格中保有温度。父母既要为孩子设立底线,又要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一步步重建对学习和学校的积极认知。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