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犯错:撒谎、顶撞、逃避、冲动、粗心……面对错误的态度,往往比错误本身更重要。一个学会直面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孩子,才可能在未来拥有真正的成熟、坚韧与担当。
然而,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过度指责、惩罚,导致孩子变得胆怯、逃避责任;
二是过度包庇、替孩子“收拾烂摊子”,让孩子失去承担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不是“代替孩子承担”,也不是“逼孩子认错”,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逐步学会勇敢面对错误,并从中成长。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长期青少年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中发现,家庭是孩子责任感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引导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
许多孩子并非不懂是非,而是害怕被责骂、惩罚,因而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撒谎。
有的孩子从小被过度保护,遇事习惯依赖父母“收场”,久而久之失去责任意识。
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强,承认错误意味着“示弱”或“丢脸”,他们往往会用反抗来掩饰不安。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的第一反应非常关键。
如果是激烈的指责,孩子只会更加防御;
如果是温和但坚定的态度,孩子更可能勇敢承认并改正。
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往往是家长的情绪“给出来的”。
孩子能否正视错误,首先取决于他们是否感到“安全”。
当孩子坦白错误时,家长应避免立刻发火;
先接纳事实,再引导反思。
例如:
❌ 不建议说:“你怎么又犯这种错!”
✅ 可以说:“我知道这件事你可能也不舒服,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解决。”
这样,孩子会意识到:承认错误不是灾难,而是改正的开始。
很多家长在教育时,会不自觉地把错误“归结为孩子本人”,比如说:
“你就是不懂事!”
“你就是不负责任!”
这种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羞耻、自我否定,进而更加抗拒承认错误。
更科学的方式是:
明确指出“行为的问题”而非“孩子本身”;
比如:“这件事的确没做好,但我相信你能改。”
这种做法既让孩子意识到责任,又不会摧毁其自尊。
认错只是第一步,承担责任更重要。家长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带来的后果,并思考弥补方式:
“你觉得这件事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果重新来一次,你希望怎么做?”
“你觉得怎样才能弥补?”
这种“反思+行动”的过程,能帮助孩子真正内化责任感。
面对错误,家长不能“一骂了之”或“一包了之”。
适当的后果体验,是让孩子明白承担责任的最好方式。例如:
损坏他人物品 → 由孩子主动道歉并赔偿;
逃学 → 让孩子自己向老师解释并补交作业;
撒谎 → 一起反思信任受损的感受,重新建立信任。
这种做法并非惩罚,而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感受“责任”的分量。
许多家长出于心疼,会不自觉替孩子解决麻烦,例如:
孩子打架 → 父母去道歉;
孩子撒谎 → 父母帮圆场;
孩子逃课 → 父母替孩子找借口。
这样做只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意识。相反,适度的“退后”,反而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责任感并非等孩子犯错时才开始,而是要贯穿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 → 培养生活自理和自律;
按时完成作业和约定 → 养成守信习惯;
参与家庭事务 → 理解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鼓励对错误负责 → 提升情绪承受力和反思能力。
孩子只有在不断的“小责任”中,才能为“大责任”做好心理准备。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当家长自己犯错时,是否也能勇敢承认?
当父母失约时,是否会向孩子道歉?
比如,当家长因为加班没能兑现承诺时,可以坦诚地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等了我很久,对不起,我今天没做到。”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责任教育。
面对较严重的错误,如打架斗殴、偷窃、逃学等,仅靠家庭引导往往不够。此时,家校联动尤为重要:
学校提供行为引导与心理支持;
家长给予情感支持与教育延伸;
双方形成一致的教育态度,让孩子在清晰的边界中成长。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通过“行为干预+心理疏导+责任训练”,帮助许多孩子从逃避错误走向勇敢担当。
面对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会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面对错误时的态度:
是恐惧、逃避,还是坦然、改正?
是习惯依赖他人,还是学会自我负责?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收拾错误,而是教会他如何面对错误。”
当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也就学会了为未来的人生负责。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