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中,许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令人头疼的问题——
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有问必答”,
有时明明知道他在说谎,他却还理直气壮地“圆场”;
一次两次忍了,三次四次之后,家长的信任被一点点消磨。
一些父母在情急之下,会选择呵斥、惩罚甚至贴上“撒谎成性”的标签。
但这种方式往往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孩子在谎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事实上,中学男孩的撒谎行为往往不是“天生坏”,
而是青春期心理发展和外界压力的综合反应。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
👉 面对孩子“说谎成习惯”,最重要的不是“惩罚”,
👉 而是找到原因,科学纠正,引导他重新建立诚实和信任的机制。
说谎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德问题。青春期的撒谎,往往有其背后的心理逻辑:
有些孩子说谎,并不是为了“欺骗”,而是害怕家长的批评或惩罚,比如:
考试没考好不敢说;
偷玩手机怕挨骂;
与同学发生矛盾怕家长失望。
他们认为撒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青春期的男孩特别在意面子和尊严,
当现实与他想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不一致时,他就可能选择撒谎来“维护体面”。
有的孩子说谎带有对抗性,是一种“对规则的不服从”,
通过隐藏和欺骗来彰显“掌控感”。
如果孩子说谎之后没有承担相应后果,甚至通过谎言“逃过一劫”,
他就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说谎是“有用”的,从而形成习惯。
面对孩子撒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与失望。
但以下做法实际上会适得其反:
❌ 贴标签:“你就是个骗子!”
❌ 公开羞辱:“让你看看说谎的下场!”
❌ 过度惩罚,让孩子更加隐瞒;
❌ “翻旧账”,让孩子觉得不管怎样都不被信任。
这些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甚至变得“更会撒谎”——不是不说,而是“说得更圆”。
要真正扭转说谎习惯,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追根溯源”。
当孩子说谎被揭穿时,家长要克制情绪,
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先了解动机,再进行教育。
保护性谎言:出于害怕惩罚或维护形象;
攻击性谎言:有意欺骗、操控或对抗。
不同类型的谎言,教育策略也应该不同。
引导孩子思考撒谎的实际影响,比如家长的信任受损、与同学关系受影响、老师不再信赖等,让他意识到谎言的“代价”。
让孩子感受到:即便犯错,也能被倾听、被理解;
让他知道:“诚实不会被立刻惩罚,而是能得到帮助。”
当孩子承认错误时,家长的冷静与包容比激烈反应更有教育意义。
对于已经撒谎但愿意承认的孩子,可以设立“缓冲机制”:
第一次主动承认,可以减轻惩罚;
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惩罚行为。
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削弱孩子“用谎言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依赖。
孩子说谎的矫正不能全靠“讲道理”,
也要有清晰的规则和对应后果。
例如:
1.明确告诉孩子,撒谎意味着失去信任,要通过行动重新赢回;
2.制定简单、可执行的家庭约定,比如考试如实汇报成绩,使用电子产品诚实说明时间等;
3.一旦违背,就执行相应后果,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 但要注意,惩罚的目的不是“羞辱”,而是让孩子承担责任、重视诚实的重要性。
一些孩子说谎成习惯,根源在于家长管得过细、过死,让孩子无处表达真实自己。
所以:
1.给孩子适度的个人空间;
2.在信任与监督之间找到平衡;
3.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父母不必事无巨细都追问得一清二楚,
有时适度的信任反而能培养孩子的诚实意识。
如果孩子的说谎行为频繁、持续且影响到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心理状态,
家长不应单打独斗。
👉 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自我认知矫正和沟通技巧提升,
帮助孩子摆脱撒谎依赖,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亲子关系。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发现,
许多说谎习惯的孩子,并不是缺乏道德感,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安全的表达空间。
当孩子习惯性说谎时,父母与其用打压、指责和惩罚,
不如用冷静、引导和规则帮助他找回诚实的勇气。
真正的教育,不是逼孩子承认错误,
而是教他懂得为什么诚实更有价值。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愿意换一种方式去沟通、去理解、去引导。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