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偶尔会有家长反映这样的问题:
原本乖巧的女儿,最近却被发现偷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在同学之间发生了偷拿物品的行为。家长感到震惊、愤怒又困惑——这是孩子道德出了问题,还是心理上出现了偏差?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专家指出:中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往往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
与其急于惩罚,不如深入理解背后的心理动因,通过科学的引导与家庭教育,让孩子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边界。

部分青春期女孩在家庭中缺乏情感沟通,长期被忽视或压抑。
当她们内心有委屈、焦虑或愤怒,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时,可能会通过偷拿行为来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或“存在感”。
有些女孩因为外貌、自信或学业不如他人,内心产生自卑感。
偷取心仪物品能带来一种“掌控感”,在心理上形成短暂的补偿机制。
这种行为往往不是为了物质,而是为了缓解“我也行”的心理渴望。
青春期的女孩对同龄人的影响极为敏感。
如果身边有朋友敢于“偷偷拿点小东西”,她们可能会因为“想被接纳”而模仿,从而走上错误行为的道路。
一些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未建立清晰的财务与物品归属规则。
孩子从小“随手拿”“不讲界限”,久而久之模糊了“私有与公共”的概念,缺乏道德底线感。
个别孩子的偷窃行为可能与轻度心理障碍有关,如“冲动控制障碍”或“偷窃癖(Kleptomania)”。
这类孩子在偷窃时会感到紧张与冲动,事后又自责与内疚,需要专业心理干预。
1.简单粗暴的打骂与羞辱
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偷拿行为后,情绪激动,往往通过打骂、惩罚或公开指责来“立规矩”。
但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封闭,甚至学会“更隐秘地偷”。
2.过度防备与冷暴力
有的家长因为失望,对孩子采取冷淡或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反复翻查孩子物品、言语讽刺。
这种做法会进一步破坏亲子信任,让孩子陷入“我反正被贴上坏标签”的消极自我暗示。
3.忽视心理根源,只注重行为控制
许多家庭只关注“她不能再偷”,却忽视“她为什么偷”。
不处理根源,只控制行为,往往导致复发。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建议,面对孩子偷拿行为,家长要在理解、引导、重建信任三个层面同步进行。
发现问题后,先控制情绪,不要立即质问或惩罚。
可以先和孩子单独谈话:“我发现有一些事情让我有点担心,我们能不能一起聊聊?”
冷静的语气能让孩子更愿意坦白,避免陷入对抗。
通过平和对话了解孩子的内在动机:
是因为想得到某样东西?
是被同伴影响?
还是在情绪低落时寻求心理安慰?
理解“为什么”远比纠结“做了什么”更重要。
让孩子参与弥补行为后果,例如:
归还物品并真诚道歉;
用劳动或零花钱补偿;
反思行为的影响并写下心得。
通过责任承担,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成长”的因果过程。
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
父母要表现出“相信孩子能改正”的态度,避免反复提旧事或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孩子。
可适度增加家庭陪伴,如共同做饭、散步、阅读,让情感联系取代防备心理。
家庭应明确:哪些物品属于公共,哪些需要征得同意。
同时给孩子适量零花钱,培养理财与自控能力。
通过规则的清晰化,让孩子明白“界限”与“尊重”的含义。
如果孩子偷窃行为频繁、冲动无法控制、或伴随焦虑、自责情绪,家长应尽早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设有青少年心理干预中心,通过系统心理测评、情绪管理训练与行为矫正课程,帮助孩子重建道德认知与自我约束力。
1.强化积极反馈
当孩子表现出诚实、自控等积极行为时,及时肯定与表扬,让她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
2.建立可替代的心理满足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健康渠道,如艺术兴趣、运动成就、志愿活动等。
当她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自尊与被接纳感,就不再需要用偷拿行为寻求心理补偿。
3.长期关注情绪状态
复发往往发生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冲突高发期。
家长要学会“读懂情绪”,通过陪伴与倾听提前干预。
青春期的女孩情绪细腻、心理敏感,错误的行为往往是求助的信号。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教育的本质不是惩罚,而是引导;不是控制,而是理解。
当家庭以平等、信任和支持的姿态面对孩子的错误,孩子才能在被理解中觉醒,在被尊重中成长。
正如心理专家所说:
“一次错误行为,不等于坏孩子。
理解她的脆弱,才能守护她的成长。”
让沟通与关爱成为最温柔的教育力量,帮助孩子重新走上诚实、自信、健康的成长之路。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