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
以前乖巧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了——父母刚开口提醒,他就皱眉;稍加叮嘱,他就说“你别啰嗦了”;甚至有时会情绪激烈地顶撞。家长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了“唠叨”,这让许多父母既心酸又无奈。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专家指出,青春期孩子抗拒父母“唠叨”并非不讲理或不孝顺,而是心理成长的必然现象。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帮助家长从冲突中走向理解,从对抗走向沟通。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当父母反复提醒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判断被否定,产生“你不信任我”“你总想控制我”的心理抵触。
青春期大脑的情绪控制区域发育尚不成熟,孩子情绪波动大、敏感度高。
父母语气稍重、表情略带不满,都可能被孩子放大成“你在批评我”“你不理解我”。因此,即使内容合理,孩子也容易以防御姿态回应。
很多家长习惯以命令或说教的方式沟通,而不是倾听和讨论。当孩子没有表达空间时,就会觉得父母的话“多”“烦”“没完没了”。
心理上,孩子希望被“听见”,而不是被“灌输”。
青春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不再盲目接受父母的观点,而是会主动思考、比较甚至质疑。当父母的语言缺乏逻辑或带有情绪时,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成长于网络时代,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与父母存在差异。父母基于经验的提醒,在孩子看来往往“落伍”“不理解现实”,代沟让好意变成了误解。
一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出错,总想预防一切问题,结果越说越多,反而让孩子更加排斥。
心理提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体验“自己负责”,适当放手是信任的表现。
许多家长在孩子表达时打断、评判或立刻给建议,使孩子觉得“你根本不懂我”。
心理提示:先听完,再回应,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例如:“你怎么又这样!”、“我早就说过了!” 这类语言会让孩子产生防御心理。
心理提示:用描述性语言代替指责,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作业做得有点晚,是有什么困难吗?”
部分家庭沟通中,父母始终处于“教育者”角色,而孩子始终被动接受,关系紧张且单向。
心理提示:适当转换身份,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沟通效果更好。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建议,家庭沟通应从“指令式”转向“共情式”,帮助孩子在被理解中成长。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先表达理解再讨论改进,例如:“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大,学习确实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这种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降低防御。
每天抽出10-15分钟,聊聊孩子的生活和感受,而非只谈学习。
家长要学会“倾听胜过建议”,让沟通成为双向的信任交流。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简短、清晰、平和的表达更有效。
控制情绪,避免叹气、抱怨或重复指责,这些都会让孩子更容易“屏蔽”家长的声音。
家长的榜样行为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
如果希望孩子自律、理性,父母首先要展现同样的品质,用行为赢得孩子的认可。
让孩子承担部分决策,如规划学习时间、选择兴趣活动。
被信任的孩子更愿意承担责任,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学校在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倡导家校联合干预机制:
1.心理教育课程:通过青春期心理辅导、沟通技巧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父母意图,学习情绪管理。
2.家长沟通指导: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教授科学沟通和情绪引导技巧。
3.师生支持系统: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共同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反馈信息给家庭。
通过家校协作,孩子能在双重支持中形成更稳定的心理结构,缓解与父母的对立。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唠叨”的抗拒,其实是成长的一部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认为,家长与其纠结孩子为何不听,不如思考如何被孩子“听见”。
当父母学会倾听、共情与信任,孩子也会学会表达、理解与负责。
正如教育理念所强调:
“青春期不是叛逆期,而是沟通的升级期。父母越懂理解,孩子越懂成长。”
在理解与尊重的氛围中,孩子的抗拒会慢慢转化为信任,沟通将再次成为连接亲情与成长的桥梁。
上一篇: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下一篇:没有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