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出现了沉迷手机的现象。他们上课时常常心不在焉,手里虽然没有手机,但大脑里却还停留在游戏剧情、聊天消息或者短视频片段中。长此以往,不仅成绩下滑,还可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自信与兴趣。
不少家长焦急地问:孩子沉迷手机,上课经常走神,该怎么办?仅靠家长管控有效果吗?是否需要和老师形成合力?答案是肯定的。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的两股重要力量,如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手机干扰,逐步提高课堂专注力。
1.大脑对即时刺激的依赖
短视频、游戏和社交消息往往能带来即时的快感,而课堂学习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思考。孩子的大脑习惯了“快节奏刺激”,就很难静下心来跟随老师的讲解。
2.自控力尚未成熟
初中阶段的孩子自律性较弱,缺乏对时间和精力的长远规划,一旦沉迷手机,很容易分心。
3.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内容在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相比之下,手机世界的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4.缺乏外部监督与引导
如果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不畅,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可能存在“监管空档”,进一步加重了走神问题。
1.成绩直线下降:知识点听不进去,复习效率低,考试表现越来越差。
2.形成恶性循环:学习落后 → 产生挫败感 → 更依赖手机寻求快感 → 进一步走神。
3.影响心理健康:沉迷手机会加剧焦虑和注意力缺陷,甚至导致对现实学习的排斥。
4.人际关系受损:课堂表现差,可能被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关系疏远。
因此,手机沉迷不仅是学习问题,更是成长问题。
孩子的改变,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协作。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配合。
控制手机使用时长:家长可以在家中制定“手机使用时间表”,例如完成作业后才能有限度使用。
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父母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频繁刷手机。
关注孩子心理需求:沉迷手机往往是缺乏现实满足的信号,家长应多陪伴、多沟通。
提高课堂互动性:通过提问、分组讨论、展示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
及时反馈:对孩子哪怕一点点的专注表现都给予肯定,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积极感受。
关注个体差异:对于沉迷手机的学生,老师可适当给予更多关注和监督。
保持双向沟通:家长定期向老师了解孩子课堂表现,老师也将孩子在校情况及时反馈。
统一教育态度:避免家长放任、老师严格或家长严厉、老师宽松的差异,形成一致的约束与引导。
共同制定目标:例如一个月内让孩子上课走神次数减少,逐步建立成效。
1.循序渐进训练注意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配合,让孩子在家和课堂上进行“短时专注练习”,如先坚持10分钟完全不分心,再逐步延长到30分钟、45分钟。
2.设置现实奖励机制
当孩子能在课堂上专注完成任务时,老师给予表扬,家长给予小奖励(如一起做孩子喜欢的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专注的价值。
3.培养学习兴趣
将枯燥的学习任务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4.强化正向陪伴
家长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老师在课后多给予关怀,帮助孩子找到真实的情感支持。
5.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注意力严重缺陷,或伴随强烈的手机依赖,家长应考虑专业心理辅导或教育机构的干预。
初中生沉迷手机,上课经常走神,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困境。只要家长和老师形成合力,从家庭习惯到课堂管理,从心理关怀到注意力训练,孩子完全有机会逐步恢复课堂专注力。
正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实践中发现的那样:孩子不是不能改,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久的陪伴。当家庭与学校携手,孩子的课堂注意力就能被重新点燃,从而重拾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