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自己的高中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精神亢奋,常常通宵打游戏、逃避学习,甚至情绪暴躁、拒绝沟通。
父母焦虑地问:“孩子是不是废了?我该怎么办?”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专家指出:高中男孩的游戏成瘾与昼夜颠倒,背后并非单纯的“自控力差”,而是复杂的心理失衡与家庭教育失调的表现。
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走出游戏世界”,家庭干预必须科学、温和、系统地展开。

高中阶段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巨大。
部分男孩在学习受挫后,会将游戏视为一种“安全空间”——在虚拟世界中,他们能赢得成就、获得掌控感,从而暂时逃避现实中的无力感与焦虑。
现实中缺乏认可、家庭中缺少肯定的孩子,更容易在游戏中找到“我很厉害”的心理满足。
游戏的积分、排名、称号机制让他们获得即时反馈,而现实学习的成就往往需要长时间努力,这种反差让他们更倾向于沉溺其中。
昼夜颠倒并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而是生物钟与心理节律被打乱的结果。
他们在夜晚沉迷游戏,是因为白天要面对现实中的焦虑与责备;深夜反而成为心理上的“避风港”。
1.粗暴没收设备,导致强烈对抗
不少家长在情绪激动时,会突然断网、砸手机或强行限制游戏时间。
这种方式虽然短期有效,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偷偷外出上网、逃避沟通。
2.唠叨、指责、说教式沟通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天天打游戏还有出息吗?”
这些话在父母看来是劝导,但在孩子耳中只会加深抗拒与自我否定。
3.忽视心理问题,只关注行为表面
许多家长只看到“打游戏”这一表象,却没有意识到:游戏只是孩子内心问题的出口。
若不探究根源,单纯管控只会反复失效。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建议家长,从理解心理—重建秩序—引导兴趣—专业介入四个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恢复自律与健康。
沟通的目标不是“让他戒”,而是“让他理解自己”。
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开启对话:
“我发现你最近很喜欢打游戏,是不是学习压力有点大?我们能不能聊聊,让我了解你的想法?”
当父母放下“批评者”的姿态,孩子才会愿意打开心门。
不要一刀切式地“禁玩”,而是帮助孩子逐步恢复昼夜节律。
可以制定渐进式作息计划:
前一周控制游戏时间至晚上10点;
第二周提前至9点;
逐步过渡到规律的睡眠时间。
同时增加早晨户外活动,让身体重新感知“白天活跃、夜晚休息”的自然节奏。
游戏吸引孩子的本质是“即时奖励”。
父母应帮助孩子在现实中重新获得成就感,例如:
让孩子参与家务、户外运动、社团活动;
在学习中制定小目标并即时鼓励;
让他体验到“我能做好”的满足。
当现实成就感增强,虚拟成就的吸引力会自然下降。
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家庭中充满争吵与否定。
家长应营造温和、平等的交流环境,减少命令式语言,增加倾听与陪伴。
尤其父亲角色,应以榜样姿态参与孩子的生活,而非只做“批评者”。
引导孩子尝试体育、音乐、绘画、科技类兴趣,让他在现实世界中重新发现热情。
可以通过“兴趣替代法”,逐步分散对游戏的心理依赖。
当孩子出现强迫性上网、昼夜完全颠倒、情绪暴躁、自控力丧失等情况时,说明已进入较深的心理依赖阶段。
此时,家庭单独干预效果有限,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设有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与心理康复中心,
通过系统心理测评、行为重塑训练、情绪疏导与家庭教育指导,
帮助孩子逐步恢复规律作息、自控意识与积极生活状态。
1.坚持陪伴与正向激励
孩子戒除游戏后的“空窗期”最容易复发。
父母要持续给予关注与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度与支持。
2.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规则
与孩子共同制定电子产品使用守则,如学习后可娱乐1小时,严格执行并共同监督。
3.关注情绪变化,提前干预压力
每一次复发前,往往伴随焦虑、压力、孤独等情绪信号。
家长要学会“读懂情绪”,用沟通代替控制,用理解替代对抗。
高中男孩沉迷游戏昼夜颠倒,不是单纯的“坏习惯”,而是一种心理逃避与失衡的求救信号。
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剥夺游戏,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更有意义的现实出口。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b]教育的关键不在“禁止”,而在“理解”;
真正的干预不是“压制”,而是“唤醒”。[/b]
当孩子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学习的目标与情感的归属,
游戏世界自然会失去它的主导力量。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