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部分高中生会通过“故意考差”来反抗父母,甚至以成绩下滑作为情绪对抗的武器。这种看似“自毁式”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对控制、认同与情感表达的深层困惑。
那么,当孩子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有意为之地“考差”,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识别?又该如何进行心理干预,让孩子走出对抗情绪,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和责任?
在高压应试环境中,许多家庭把孩子的成绩等同于“价值评判标准”。当父母不断以“考多少分”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故意考差”表达对压力和否定的不满。
对某些孩子来说,分数成了唯一可以“主动操控”的东西。既然无法在家庭中发声、表达情绪,那就用一次次低分来迫使父母关注、反应,甚至产生内疚。
当孩子长期承受“要上重点高中”“不能落后”这类高期望,又无法满足时,可能选择主动放弃,以“考差”来摆脱沉重的责任感和失败的羞耻感。
孩子平时学习能力尚可,但考试频繁出现基础性错误;
对学习突然表现出冷漠,甚至刻意敷衍作业;
面对成绩下降表现淡定,甚至有“看你们能怎么办”的态度;
曾言语中流露“考好了你们也不会满意”“反正努力也没用”等消极认知;
与父母关系紧张,沟通中频繁出现冷战、怼嘴、沉默等被动对抗。
这些都是“情绪性考差”的可能信号。
不要再用分数衡量孩子的一切,尤其要避免“你看看别人”“就知道你考不好”这类否定式语言。转而尝试以平等身份沟通,倾听孩子对学习和家庭期望的真实想法。
当孩子出现成绩下滑时,第一时间不是质问“你怎么又考砸了?”,而是问:“你最近情绪还好吗?”“是不是有什么压力没说?”从情绪关怀入手,往往更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与其把学习当作对父母的交代,不如帮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努力。可以通过引导其探索兴趣方向、设定个人目标等方式,重建“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动机。
不要急于让孩子“立刻提分”,而是设定一些短期、可达成的小目标,让孩子逐渐体验到“学习也可以没有压迫”“努力也能换来成就感”。
如果孩子的“故意考差”行为反复发生,已经影响到学业发展、人际关系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抑郁情绪,家长应果断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支持。通过系统的个体心理辅导、家庭沟通训练和学习动机重建,许多孩子能够重新走上积极的成长轨道。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拥有丰富经验,帮助类似问题的孩子摆脱心理僵局,让他们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情绪,重拾对未来的信心与热情。
孩子故意考差,并不是“不上进”,而是在用有限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挣扎与失衡。我们需要的,不是以成绩论英雄的苛责,而是理解背后的情绪密码,给予他们温柔而坚定的引导。
愿每位青少年,都能在理解与尊重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