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往往不是成绩波动,而是出现 品行偏差 的苗头。比如:偷拿家里钱、小偷小摸、谎称用途、掩盖事实等。这种情况在高中男孩群体中并非个案。
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偷拿家里钱时,第一反应是 震惊、生气甚至羞愧,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训斥、惩罚,甚至对孩子的人品产生怀疑。
但事实是,青春期孩子出现小偷小摸行为,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动因,单纯打骂、威胁或放任不管,都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理性、冷静、科学地介入,既处理行为,又疏导心理,防止行为进一步固化和恶化。
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偷钱时,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往往并不是出于犯罪心理,而是:
1.冲动与好奇驱使
孩子对金钱的价值和控制力尚未成熟,对“偷拿”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可能只是“一时冲动”。
2.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例如想购买喜欢的物品、请朋友吃饭、跟风消费,但不好意思开口要钱,或认为家长不会同意,于是选择“偷拿”。
3.叛逆与试探边界
青春期孩子常常通过一些“越轨行为”来测试父母的底线,比如:偷钱、撒谎、顶撞。这种行为是“对抗”与“寻求关注”的混合表达。
4.情绪压力或人际压力的转移
有些孩子在学校承受成绩压力、社交压力,通过“偷拿钱”来获得暂时的满足感或心理安慰。
5.长期缺乏金钱教育
部分家庭对金钱问题“避而不谈”或“一刀切管理”,导致孩子对金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知。
当家长发现孩子偷拿钱后,如果立刻大吼大叫、翻旧账、讽刺辱骂,甚至贴上“坏孩子”“没出息”的标签,往往会造成以下后果:
孩子否认行为、拒绝沟通;
加深叛逆心理,行为更隐蔽;
破坏亲子信任关系;
形成“自我否定”或“破罐子破摔”心理。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情绪一旦压倒理性,很容易将一件可以引导改正的事情,变成难以修复的家庭裂痕。
当事情刚发生时,父母最重要的是控制情绪。
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和孩子谈。愤怒的语言往往会让孩子立即进入防御或对抗状态,失去沟通的机会。
可以先明确表达事实:“我注意到家里的钱少了,我希望我们能好好谈谈这件事。”
这样比指责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与其说“你怎么偷钱”,不如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背后可能是压力、需求、情绪或价值观偏差。
比如:
“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事让你不太敢开口跟我说?”
“如果你有需要,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
让孩子感觉到不是被“定罪”,而是被“理解”,他才可能真正说出原因。
理解并不意味着纵容。
父母应明确告诉孩子,偷拿钱的行为是错误的,会造成信任破裂,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
讲清楚家庭信任的重要性;
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他人那里,会带来什么后果?
帮助他建立“责任感与金钱的关系”。
这一环节的核心不是“恐吓”,而是“让孩子明白错误的本质”。
适当的后果教育是必要的,例如:
让孩子如实承认并归还;
降低一定的零花钱额度,但明确这是教育方式而非惩罚;
让孩子通过劳动或服务来“弥补”错误。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在实践中重新理解责任与信任。
如果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出现 频率较高、或表现出 情绪冷漠、毫无悔意,就不能仅依靠家庭教育了。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非常必要:
1.帮助孩子识别内在情绪与心理需求
很多孩子行为偏差的背后,是被忽视或被压抑的情绪。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减少通过“偷钱”获得短暂满足的冲动。
2.强化责任与规则意识
心理辅导通过行为干预和价值重塑,让孩子理解“规则不是束缚,而是安全边界”。
3.重建家庭信任机制
专业心理老师可以协助家庭,修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裂痕,避免行为进一步升级。
1.适当给予零花钱,引导自主管理
完全剥夺会激发偷钱冲动,合理分配与监督更有助于培养责任感。
2.鼓励孩子主动沟通需求
告诉孩子:“你可以和我商量,而不是偷偷拿。”
3.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通过日常引导,让孩子认识金钱来源与使用价值的关系,避免盲目攀比和冲动消费。
4.给孩子“信任机会”
不要因为一次错误就彻底否定孩子,而是在监督中逐渐恢复信任,帮助他学会自律。
孩子偷拿家里钱,并不意味着他“变坏”了,而是发出了一个 “需要被关注” 的信号。
家长如果只是一味打骂、惩罚,可能错过矫正的黄金时期;
而如果能够冷静面对、理解原因、给予正确引导,并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就有很大可能帮助孩子从根本上改善行为,重新走回正轨。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惩罚错误,而是引导成长。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