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玩游戏就是十几个小时,不吃饭、不睡觉,怎么劝都没用。”
“我们没收手机他就大发雷霆,摔东西、威胁离家。”
“学习一提就烦,游戏一玩就上瘾,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接待的来访家长中,“孩子沉迷游戏”已成为最常见的咨询问题之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男生,面对升学压力和心理转型期,往往更容易借助游戏逃避现实压力。而连续沉迷游戏达12小时甚至更长的现象,已不是“玩一会儿”那么简单,往往意味着:孩子正在陷入“心理性成瘾”状态。
那么,当孩子连续打游戏12小时以上,该怎样叫停?家长该怎么有效干预,才能既不中断亲子关系,又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局?
许多高中生压力大、社交受挫、学习受限,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成就感”的世界。在现实中失落,在虚拟中掌控,是他们逃避压力的方式。
长时间玩游戏会不断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形成短期愉悦感。一旦形成依赖,大脑就会对“非游戏行为”失去兴趣,导致对学习、睡眠、吃饭等正常活动排斥。
青少年正处于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但若没有家长有效引导和规则设定,极易陷入“玩物丧志”的失控状态。
在面对孩子沉迷游戏时,很多家长会下意识采取以下方式:
暴力干预:直接拔网线、砸手机,结果孩子暴怒、对抗升级。
苦口婆心劝说:反复说教“你再不学习就完了”,孩子听而不闻,甚至故意回避。
情绪勒索:“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不要你了”,孩子表面沉默,实则心墙更高。
这些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它们只针对行为,不理解原因,既没有提供解决方法,也没有赢得孩子的信任。
当孩子正处于游戏状态中,不建议家长立即以命令或质问方式打断。正确做法是:
不在情绪高涨期强行中止游戏(如正打排位),容易激怒孩子。
可以先递上一杯水,说:“先喝口水,等这局结束我们谈谈。”
先降温,再介入,是处理沉迷行为的第一步。
不要一味封锁,而是通过对话,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你觉得每天玩游戏最合理的时间是多少?”
“如果我们可以达成一致,那你愿意在什么时间段集中学习?”
将“叫停”变为“协商”,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自控意识。
建议参考以下原则:
限制总时间(如每天不超过1小时)
规定时间段(如只能晚上8-9点玩)
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使用
严禁通宵、周末加量需商量
规则一旦制定,家长也要说到做到,监督不越位。
游戏之外,孩子还需要什么?是被认可?是释放压力?是社交认同?还是现实中的成就感缺失?
当你了解了背后诉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例如:
如果是缺乏成就感:可以通过设立目标、表扬进步替代游戏满足。
如果是社交孤立:家长应帮助其建立健康人际圈。
如果是情绪压力:引导孩子学会运动、写日记、沟通来释放情绪。
正苗启德在校内就通过心理疏导课程+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学生找到比游戏更长久的满足感。
注意力是可以转移的。推荐的替代方式有:
体育运动(篮球、跑步)
乐器学习(吉他、钢琴)
参与公益或社团活动
制定每日计划清单,形成时间感
让生活“有事可做”,孩子才不会将游戏视为唯一出口。
当孩子已经无法自控,游戏时间严重影响学习、睡眠、人际交往,甚至出现情绪暴躁、昼夜颠倒、逃避现实等症状时,说明已接近“成瘾边缘”,需要专业干预。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设有系统的“网络依赖矫正课程”,涵盖:
游戏行为分析与认知重建
情绪疏导与压力调节训练
自律能力培养与心理支持
家庭沟通指导与规则共建
帮助孩子走出“虚拟依赖”,重返现实成长轨道。
沉迷游戏的孩子,并不是不懂事,而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掌控感与存在感。家长与其成为“阻止者”,不如成为“引导者”,帮助孩子看到生活中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正苗启德始终相信:当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游戏就不再是逃避的唯一出口。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