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12岁的男孩频繁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课业、不愿上学,许多家长首先归因于手机管理不严、孩子自控力差,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他在学校是否体验到了“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持续投入学习的心理动力来源。倘若在学校中屡遭失败、被忽视或长期表现平庸,游戏世界里即时反馈与虚拟“胜利”就成为他逃避现实、寻求肯定的渠道。
12岁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孩子迫切希望在外界(尤其是学校)获得他人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一份好成绩、一句表扬、一次小组被选为组长,都会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
若在课堂上频繁答错题目、长期处于学业中下游或因性格内向而缺乏参与感,孩子很容易认为“我不如别人”“我在学校是没用的”,进而减少努力,恶性循环。
网络游戏提供即时反馈机制——升级、奖励、排名,快速满足孩子“我很厉害”的心理需求,这是现实学习很难实现的。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成为操控一切的主角,而现实中的他可能只是一个在成绩单上平凡无奇的普通学生。对比之下,游戏带来的身份认同感更具吸引力。
当孩子长期在学习中“战败”,游戏就成了情绪慰藉的避风港。他不再愿意面对黑板和试卷,而更乐于与游戏中的“成就系统”打交道。
长期缺乏成就感会让孩子产生“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消极认知。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削弱学习动机,促使他寻找更容易实现成就的替代物——游戏就是首选。
12岁男孩开始更在意同伴评价。如果身边同学成绩优秀、老师频繁表扬他人而忽视自己,他会对学校产生疏离感,甚至出现嫉妒、退缩或抵触行为。
有些孩子表面上不反抗、不闹腾,甚至按时上学,但内心早已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游戏逐渐从“课后娱乐”变为“心理依赖”,他们用沉迷的方式来填补校园中的无力感。
成就感不等同于“考第一”。体育、绘画、手工、科技、阅读表达等多种能力也可以成为孩子脱颖而出的领域。家长和老师应协助发现并强化这些“多元成就路径”。
为孩子设置小而可实现的目标,例如“每天朗读10分钟”“本周数学作业不拖拉”。一旦完成,要及时给予具体、积极的反馈,强化其行动价值。
学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课堂提问、轮流主持等方式,给予每个学生被看见和被需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回存在感。
家长和教师应减少横向比较,而多引导孩子关注“我是否比昨天更好”,把注意力从“别人比我强”转向“我正在进步”。
12岁男孩沉迷游戏、逃避学习,往往不只是“爱玩”这么简单。更多时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难体验到自己“值得骄傲”,于是将所有的期待与精力转移到虚拟世界中。与其一味打压游戏行为,不如从源头开始,帮助他们在校园中找回哪怕是一丝“被肯定”的感受——因为那,才是他们不离开现实世界的真正理由。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