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17岁左右的高中阶段,本应是学习冲刺的关键时期,却常见学生沉迷短视频、无法专注学习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成绩,更可能削弱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和专注力,引发更深层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那么,当17岁的孩子“戒不掉手机瘾”,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是否只能一味没收手机,断绝网络?其实,科学应对才是破局之道。
短视频平台设计之初就带有“沉浸式”、“高刺激”、“快反馈”的特点,容易激活大脑奖赏系统:
每一条短视频都有新鲜感和情绪刺激,能迅速释放多巴胺;
时间碎片化,造成“再看一条”的心理错觉;
演算法精准推送,强迫性内容推荐导致停不下来;
对比学习枯燥乏味的过程,刷视频更容易获得“快乐”。
对于大脑还在发育的青少年而言,控制力较弱、情绪波动大、抗干扰能力差,更容易陷入“手机瘾”的循环中。
17岁学生沉迷短视频,很多时候并非因为“真的不想学习”,而是:
学习目标模糊,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
成绩下滑受挫,自我效能感降低;
缺乏认可和情感支持,在短视频中寻找慰藉;
作息紊乱、精力涣散,陷入逃避与拖延。
手机并不是根本问题,它只是一个**“症状承载体”**,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焦虑和缺乏内在驱动力。
强硬拔掉网线只会激发孩子的抵抗情绪。正确做法是:
与孩子共同回顾手机使用情况,列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后果;
让孩子自己说出“想改变”的理由;
强调不是“禁止使用”,而是“合理使用”,让他感受到控制权在自己手里。
家长语气建议:“你愿不愿意试着做个挑战,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看视频的时间?”
成瘾行为的核心是习惯链:触发—行为—奖励。要打破它,就得替换。
触发阶段:减少手机诱因,如学习时将手机放远、用定时软件管理;
行为阶段:设置“代偿习惯”,如5分钟视频时间换10分钟散步、冥想、运动;
奖励阶段:在完成学习目标后,安排“看一会儿短视频”作为奖励,而非随意使用。
推荐工具:番茄钟App、Forest专注森林、iOS屏幕使用时间控制功能。
制定作息表,每天固定学习/休息时间,形成内在生物钟;
拆解学习任务,设定小目标与即时反馈机制;
鼓励孩子参与线下兴趣活动(运动、阅读、写作等),激活现实世界的满足感。
当孩子开始在现实中获得“快感”,虚拟世界的诱惑自然减弱。
保持情绪稳定:不要一发现孩子玩手机就大发雷霆,而是观察他背后的心理状态;
关注“人”而非“手机”:不是控制手机,而是帮助孩子控制“自己”;
建立有效沟通:以“合作型父母”身份参与孩子的时间管理,而不是“监督员”;
适当求助专业机构:如孩子已经出现情绪障碍、注意力障碍或厌学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与行为干预支持。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处理青少年沉迷手机、情绪失控、学习退缩等问题上拥有多年专业经验,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家庭重塑,帮助孩子科学摆脱手机依赖,重拾学习自信。
与其说“戒掉手机”,不如说帮助孩子重新连接现实。学习专注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有策略的过程;短视频的诱惑虽强,但孩子内在的自律力和目标感更值得我们投资与培养。
别只关注手机用了多久,更要看孩子心里在寻找什么。
上一篇:16岁高中生游戏段位比成绩还高,电竞梦还是逃避现实?
下一篇:没有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