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网络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手机游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之中。游戏原本只是娱乐方式的一种,却逐渐演变为部分青少年情绪寄托、逃避现实甚至成瘾的“避风港”。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接诊的众多案例中,手机游戏成瘾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情绪化和社交逃避特征。青少年一旦陷入其中,极易出现学习动力下降、人际关系恶化、情绪失调甚至暴力倾向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
因此,科学、系统、温和但坚定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被正式列为一种精神健康障碍,主要表现为:
对游戏的失控使用(时间、频率无法自控)
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活动(学习、人际、睡眠被挤压)
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持续游戏
在正苗启德的实际干预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心理状态:孤独、压力、逃避、自我价值缺失。
通过入校访谈、心理测评及家庭沟通,我们总结出以下常见心理诱因:
不少孩子将游戏作为一种“逃避工具”,尤其是在面对学业压力、家庭冲突或人际挫折时,游戏成为情绪宣泄的唯一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否定的孩子,在游戏中却可以“升级”“得分”“获得点赞”——那是一种虚拟但即时的满足。
学习上屡屡受挫,现实中缺乏被认可的机会,游戏成了“低门槛”的成就替代系统。
要么严厉打压、过度控制,要么放任不管、缺乏陪伴。这两种极端方式都可能推孩子滑向游戏的深渊。
我们第一步做的,不是立刻剥夺游戏,而是借助心理工具(如游戏依赖量表、情绪认知问卷)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对游戏的依赖与情绪模式之间的关系。
✔ 设置“游戏使用自我认知卡”:记录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情绪起伏、背后原因。
✔ 开展“游戏镜像”小组课:模拟情景剧,帮助孩子辨识现实和虚拟的价值感区别。
在正苗启德,孩子每天有清晰的作息计划,并通过多样活动(如写作、绘画、农耕、体能、演讲)建立新的自我成就感。
✔ 设置“成就记录板”:每日标记完成的非游戏目标,增强内驱动力。
✔ 游戏替代计划:“减少10分钟游戏=增加10分钟喜欢的现实兴趣”,以渐进方式脱瘾。
游戏只是“缓解焦虑”的手段,我们更关注焦虑的根源。心理老师会引导孩子:
✔ 完成“情绪日记”,识别每天的触发情绪。
✔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冥想、呼吸训练、正念练习。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最终是否能脱离“游戏依赖”。在正苗启德,我们设置“家庭认知课程”,帮助家长:
摆脱情绪化指责、学会非暴力沟通;
建立家庭契约:共同协定使用手机和奖励方式;
营造“陪伴+尊重”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温暖的现实归属感。
15岁的阳阳,在入校前每天沉迷王者荣耀达8小时以上,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打骂无效。他的叛逆看似无理,实则来自对“自己没有被理解”的深切痛苦。
在正苗启德的干预过程中,阳阳通过“自我认知训练营”学会记录情绪来源,通过“心理沙盘”表达内在压力,通过“体育+演讲”活动重建了现实中的自信。
三个月后,他在一封写给自己的信中写道:“我不是逃避游戏,我是逃避那个一无是处的我。现在我知道我可以不靠游戏,也可以活得很好。”
手机游戏本身并非恶魔,它只是当代青少年寻求情绪补偿和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试图让孩子“戒掉游戏”,不应只从“剥夺”和“打压”入手,而更应走进孩子的内心,去理解那个游戏背后渴望被认同、被肯定的灵魂。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相信:
真正有效的心理干预,不是阻止孩子去玩游戏,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自己。
帮助一个孩子脱瘾,是让他重新相信现实比游戏更有意义;
重建一个家庭的连接,是让爱比沉迷更有温度。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8-71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