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很多父母和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为什么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为什么他们宁愿在手机和电脑前花上数小时,也不愿与家人交流,或是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事实上,这背后往往并不仅仅是“喜欢玩手机”的问题,而是与孩子的归属感缺失密切相关。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当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时,他们很容易把网络世界当作情感寄托与自我表达的出口。
父母过度忙碌,忽视了与孩子的日常沟通。
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只关注成绩而忽略情感需求。
缺乏温暖氛围,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被理解和尊重。
学业竞争激烈,孩子容易因成绩差距产生挫败感。
人际交往受挫,被同学排斥或缺少亲密朋友。
师生关系疏远,孩子在学校感受不到被关注与支持。
当家庭和学校都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归属感时,他们的孤独与焦虑便会被放大。
1.即时满足与正向反馈
游戏里的胜利、社交平台的点赞,能让孩子快速获得成就感与被认可的感觉,而这些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得到。
2.虚拟身份与表达自由
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孩子可以用虚拟身份自由表达自己,而不用担心被家长或同学否定。
3.同伴群体与归属感
在网络社群中,孩子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体验。
正因如此,缺乏现实归属感的孩子,很容易把网络当作主要的慰藉渠道,甚至逐渐产生依赖。
1.时间被大量占据
沉迷网络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2.现实社交能力弱化
过度依赖虚拟交流,可能让孩子在现实中更加不善沟通。
3.心理风险增加
网络世界并非完全安全,网络欺凌、虚假信息甚至不良诱导,都可能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因此,家长与学校必须正视孩子的归属感需求,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支持与依靠。
1.倾听与陪伴
父母要学会放下手机和工作,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心声。
2.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成绩固然重要,但父母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友谊和心理状态。
3.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
避免一味批评和命令,而是通过讨论和协商,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4.营造温暖氛围
家应该是孩子最放松、最安心的地方,而不是充满紧张和压力的环境。
1.创造包容的校园氛围
老师应鼓励学生互相支持,营造积极、友爱的班级文化。
2.关注弱势与边缘学生
主动发现人际关系紧张或成绩落后的孩子,给予额外关怀。
3.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耐心倾听和理解,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温暖。
4.丰富课外活动
通过社团、体育、艺术活动,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舞台,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归属。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家庭与学校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形成合力:
1.成长档案共享
通过教育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心理测评、兴趣特长,让家长和老师同步掌握孩子的状态。
2.实时沟通渠道
家校App、微信群等工具可以实现即时互动,避免信息断层。
3.线上心理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心理辅导平台,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随时获得帮助。
4.数据驱动干预
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孩子情绪或行为的异常,提前预防极端情况发生。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就曾接触到一位因缺乏家庭陪伴而沉迷网络的高中生。他在家中常常独处,父母与他沟通不畅;在学校里也因成绩落后而感到自卑。最终,他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经过家庭与学校的联合干预:
1.父母开始减少指责,增加陪伴,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2.学校为他安排了心理辅导,并引导他参加篮球社团。
3.家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沟通,共同跟进他的变化。
几个月后,这名学生逐渐恢复了现实中的自信,网络依赖显著减轻。
当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都找不到归属感时,他们很可能会把网络世界当作情感的避风港。但这种慰藉是短暂的,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用理解、陪伴和支持为孩子营造真实的归属感。只有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价值,他们才会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而不是沉迷其中。
正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所倡导的:归属感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家校合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