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打来电话,说:“您的孩子最近好像有点早恋的苗头。”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尴尬、愤怒,甚至是恐慌。
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是不是成绩要掉?是不是被带坏了?是不是该立刻制止?
但事实上,面对“早恋苗头”这件事,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如果处理得当,这其实是一次亲子间“理解与成长”的契机;
若情绪失控,则可能让孩子从“单纯好感”变成“对抗与隐瞒”。
那么,当家长从学校得知孩子可能早恋后,回家该怎么面对和沟通?
很多家长听到“早恋”两个字,就仿佛踩到了教育的“地雷”。
但要知道,青春期的情感萌动,是成长的自然过程。
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说明他在心理上正在从童年迈向成熟。
所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不是质问、训斥或监控,而是——
先稳住自己的情绪。
在情绪激动时贸然对话,常常只会让孩子筑起防线:
“你根本不懂我!”
“我没做错什么!”
“我不想跟你说!”
一旦孩子感到被否定,他就会选择隐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请在开口前先提醒自己:
“这不是丑事,也不是灾难,而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在沟通前,家长需要先弄清楚——
所谓“早恋苗头”,到底是什么?
是两人课间聊天、传纸条?
还是频繁私下见面、学习分心?
还是只是老师从互动中感受到的“好感迹象”?
孩子之间的情感状态有很大差别。
如果家长在不了解事实的前提下就“定罪”,
只会让事情朝更糟的方向发展。
因此,可以先温和地问:
“老师今天说,你最近和某某关系挺好,能和我说说吗?”
“是不是你们在一起学习、聊天比较多?”
用平等、轻松的语气,让孩子感受到你是想了解,而不是审问。
只有了解真实情况,家长才能真正判断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很多时候,孩子所谓的“早恋”,并非真正的恋爱。
他们可能只是被对方的某种特质吸引,比如聪明、善良、幽默。
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中,这种“好感”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投射——
他们在喜欢别人时,也是在探索“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样的人”。
家长要做的,不是“掐断”这份情感,而是帮助孩子理解情感的本质。
可以这样说:
“你开始喜欢别人是很自然的事,说明你在成长。
但喜欢一个人也要有分寸,比如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学习,
也要学会尊重对方,保护自己。”
当孩子感觉到家长并不否定“喜欢”的情感,而是教他“怎么喜欢得健康”,
他才会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观,而不是一味隐瞒、偷偷摸摸。
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缺乏对关系的边界意识。
家长在沟通时,可以自然地引导孩子思考:
“你觉得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学习阶段,怎么平衡情感和目标?”
“如果对方对你提出让你不舒服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孩子意识到:
喜欢不代表占有,关心不代表越界。
同时,也可以提醒孩子,真正成熟的感情应该是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而不是让彼此分心、相互牵制。
这样的谈话,既不是压制,也不是纵容,
而是在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情感相处。
青春期的孩子,对“被信任”的感受极为敏感。
如果家长一味监视、翻手机、质问、跟踪,
孩子很快会用“谎言”作为防御。
而当父母能以信任的态度沟通时,孩子才会觉得:
“原来我可以和爸妈谈这件事。”
沟通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停止喜欢”,
而是让他愿意和父母分享情感,
在需要帮助时,知道家是安全的港湾。
如果孩子确实因情感关系影响了学习、作息或情绪,
家长可以在理解基础上,温和地设立界限:
“我知道你很重视这段关系,但你也有自己的目标。
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怎么让你既不放弃情感,也不耽误自己。”
在必要时,可以与老师或学校心理老师沟通,
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分开”“断联”。
教育的目的,不是“切断情感”,
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在情感中成长,而不是被情感淹没。
青春期的“喜欢”,有时是冲动,有时是懵懂,
但那份真诚与勇气,是成长路上不可缺的经历。
父母要做的,不是筑起围墙,而是点亮路灯。
让孩子在爱的萌芽中,学会分寸、懂得尊重,
更重要的是——在感受到爱之前,先学会被爱。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专业针对10-18周岁存在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教育局监管,正规办学,透明化管理。
咨询热线:185-7141-8432